反复催促孩子洗手易投投,他却充耳不闻?不是你说话不够多,而是沟通的方式需要改变。
经常听到家长朋友抱怨:平时反复给孩子强调饭前洗手、饭后擦嘴、不要光脚走路,可无论说了多少遍,孩子就是无动于衷。有什么好的柔和的办法吗?
每次我都会告诉她,你的做法不对,孩子当然不会听。
经常听到家长朋友抱怨:平时反复给孩子强调饭前洗手、饭后擦嘴、不要光脚走路,可无论说了多少遍,孩子就是无动于衷。有什么好的柔和的办法吗?
每次我都会告诉她,你的做法不对,孩子当然不会听。
我家孩子以前也是这样,这只调皮猴子总是忘记回家后要先洗手,饭后要擦嘴。常常是玩了半天后,一照镜子,才发现嘴角还藏着米粒。
关于生活习惯的绘本和动画片没少看,但他似乎总是不提醒就不去做,有时甚至反复提醒还是置若罔闻。起初我觉得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他压根儿就没把洗手放心上,直到有一次我问他:
展开剩余75%“为啥你老是记不住到家先洗手呢?想去打针吃药吗?”
“我没有总是这样啊,我可不想让手上的细菌带到家里,只是有时我会忘,到时候你提醒一下就好了。”
儿子挺直腰板愤然反驳易投投。
我突然意识到,我在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“总是忘记”的标签,而实际上他只是偶尔忘记。
对他来说,洗手并不是他回家后最关心的事情,他更关注的是能够立刻玩玩具、吃饭、看电视或看书。洗手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,在他看来,却成了阻碍他享受乐趣的障碍。
找到了问题的症结,我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,而且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。
一、前置提醒,而非事后补救
以前:
从外面回到家,我总是在发现儿子不洗手就去玩玩具时才提醒他,这时,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玩具吸引,洗手对他来说成了打断乐趣的障碍。因此,我改变了策略,将提醒提前到进门之前:
“儿子,刚才我们玩了沙土,手上脏兮兮的,到家要先做什么呢?”
“当然是洗手啦!”
二、用肯定句式代替否定句式易投投
想让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,用肯定句式表达允许,并提供有效信息,比用否定句式给出禁令要有效得多。
以前我会说:
“怎么还不洗手啊,细菌都要进到肚子里啦!”
现在我会说:
“细菌细菌快走开,我们要用洗手液洗手啦!”
三、用有趣的语言描述后果
对于三五岁的孩子来说,枯燥的语言很难吸引他的注意。有时,我会换一种方式提醒他洗手:
“呀!手上的细菌病毒都在喊,不要把我洗掉!我要跑到小朋友的肚子里玩儿,抠抠他的肚脐(我儿子怕抠肚脐),捏捏他的肠胃,简直太好玩啦!”
话音刚落地,他就会蹦到小凳子上开始认真洗手。
四、让孩子看到行为后果,学会承担责任
这个适合以上三种常规方法已经失效的小朋友。
带他去医院,看看那些打针吃药的孩子,告诉他,这就是不注意卫生的后果。
这种方法能够替代惩罚,帮助孩子直观地看到错误行为的后果,效果显著。
改变一个习惯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孩子的世界自有其节奏与逻辑,而我们所要做的,是放下反复的指责和焦虑的催促,走进他们的语境,用他们听得懂、愿意听的方式,轻轻牵引。
当我们不再把“洗手”当成一场必须打赢的对抗,而是一次次有趣的合作时,孩子反而更愿意主动伸出双手。
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指令,而是双向的理解与调整。也许明天他依然会偶尔忘记,但那不再是一场“战争”的开始,而只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契机。
请相信,当我们用对了方法,洗的不只是手,更是亲子间彼此信任、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